2007年2月7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六版: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从《万家诉讼》到《秋菊传奇》:
秋菊与法制并肩成长
本报记者 陈卓 实习生 施翀

  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,经历过打官司、开会、打假和“杀人”,如今已被请入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。她就像一个符号——被著名作家陈源斌打造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,成为既是人们熟知喜爱的文学形象,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。
  她就是秋菊。
  同时,这个人物形象潜在的丰富的生活与思想内涵,又给了陈源斌继续深入挖掘的动力。“到后来,秋菊已不是我能控制的了,我只好任由她自己生活和发展下去。”
  如今,陈源斌推出长篇新作《秋菊传奇》,向大家呈现了一个与法制并肩成长的全新“秋菊”。

  秋菊成了名女人
  村妇何碧秋因丈夫被打,不屈不挠打官司要“讨个说法”,最终获胜。“秋菊打官司”传开了。
  没想,此事被拍成电影并获得世界大奖继而轰动全国,秋菊因此一举成名。
  “做女人难,做名女人更难。”秋菊成名后的路怎么走,人们怀着各种心态观望着。
  于是,陈源斌的《秋菊传奇》出现了。这里面,除了解释给大家听秋菊是怎样成名的,还满足了大家对秋菊成名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好奇心,全景式地展示了秋菊人生的四个重要阶段。
  原来,打官司之后,秋菊意外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,利用进京之机,为本村一桩久拖不决的山林纠纷到处奔走,最终为集体讨回了说法,成了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。“秋菊开会”,秋菊再次胜利。
  也正因为这一点,她的名气引来了一位神秘人物。“秋菊打假”开演了——秋菊陷入别人事先设下的“局”。历经失踪、绑架等惊险风波后,秋菊从蛛丝马迹中看穿破绽,终于引出一段变化诡谲又催人泪下的打假故事。
  再后来,秋菊去银行办事,又因偶然成了一起微小纠纷的目击者——碰见一位顾客与一名银行职员为取一笔巨款发生争执。平常口舌竟引发银行职员停职、离岗直至被逼疯进了精神病院?秋菊的执拗让她再次卷入一桩刑事大案。同样因为她是秋菊,尽管手中没有刀,她却斩杀了骄奢跋扈的“贪官”夫妇——这个贪官,则正是当年她打官司时认识的市长。于是,“秋菊杀人”落幕。

  秋菊有了新感悟
  当年秋菊打官司这段众所周知的故事,源自安徽。而陈源斌来到浙江已近五年,《秋菊传奇》中,虽然发生地未必全在浙江,但涉及秋菊后面的三个人生故事,都是陈源斌来浙江以后创作的。
  “出任某电视栏目嘉宾时,我接触过一个被推诿搁置10年的山林纠纷;我应纪检部门的邀写某著名贪官的内部教育电视片时,接触到一些凭个人想象力很难虚构的情节。这些非常真实非常难得的生活细节,使我的灵感得到激发,人物形象得到提升和丰满,最终促成了成长中的全新‘秋菊’。”
  比如,“秋菊打假”故事的灵感,正是陈源斌跟着工商、质监人员身临其境“执法”时得到的。
  “没有引领中国当代社会变革潮流的浙江生活的感悟和启发,便没有《秋菊传奇》。可以说,秋菊这个人物,诞生于安徽,成长、成熟于浙江。”

  秋菊还要讨说法
  秋菊现在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人物形象,“讨个说法”也成了社会流行词汇,还收进了最新版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。这些,都是陈源斌当初创作时始料未及的。
  新世纪初有一部反映50年社会进程的大型电视片,陈源斌应邀去北京,在接受央视记者张越的采访时,提到秋菊及“讨个说法”在法制进程中的重要作用。
  陈源斌在创作秋菊的第二个故事,并以《秋菊开会》为题发表并引起较大反响后,在一次访谈中坦言,秋菊形象的提升和变化,意味着有一种“无形力量”在推动着社会前进。
  “不论你是顺应还是反抗,它总在裹挟着你朝前走。事实上,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和延伸,底层人物和普通百姓对社会的诉求将更多更复杂并进入更高层次。作为秋菊的原创者,我希望她能自始至终贴近现实生活,包括大众密切关注的热点和焦点,成为观照当下的一面镜子,或者说,通过这个不断变化和丰富的人物形象,真正给现实一个‘说法’。”
  “关于秋菊,我还会续写下去。”
  前不久,陈源斌赴北欧瑞典、芬兰等国访问,外国作家在座谈会上对秋菊这个人物形象的熟悉和敬佩,有点出乎他的意料。
  作为“秋菊爸爸”,陈源斌虽一直笔耕不辍,却偏爱“秋菊”。
  有次陈源斌在温州一个聚会中,大家意外地热议起了秋菊,结果还议出一个书名:《秋菊换届》。
  “‘换届’并非字面含义,而是另有特定社会内涵和人生警示深意的。我觉得很好,也许这就是下一部‘秋菊’吧。”
  陈源斌说,等到瓜熟蒂落的那一天,“秋菊”自会从键盘上跳进电脑里的。

  人物简介:
  陈源斌,曾在安徽历任市委副书记、省文学院院长、省文联党组成员,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。现任浙江省作协创联部主任、浙江省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执行主任、浙江作家画院院长。著有小说《万家诉讼》、《杀人有罪》等。